首页 > 动态 > 正文

天天关注:乡为身死而不受意思是什么(乡为身死而不受)

1、翻译成为了。

2、这句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作者是孟子的弟子或其本人,有争议。

3、在本人中,孟子论述了生死义利的关系,强调"义"比"生命"更重要,主张舍生取义。


【资料图】

4、孟子主张性善,认为"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",人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,加强平时的修养,不做有悖礼仪的事。

5、孟子的这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,影响深远。

6、原文: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

7、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
8、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

9、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10、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避也。

11、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?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。

12、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

13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
14、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

15、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

16、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;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

17、翻译:鱼是我所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,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,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。

18、生命是我所想要的,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,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,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。

19、生命是我所想要的,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,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;死亡是我所厌恶的,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,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。

20、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,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,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?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,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,哪一桩不可以干呢?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,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;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,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。

21、由此可见,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(那就是“义”);他们所厌恶的,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(那就是“不义”)。

22、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,人人都有,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。

23、一碗饭,一碗汤,吃了就能活下去,不吃就会饿死。

24、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,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;用脚踢着给别人吃,乞丐也不愿意接受。

25、(可是有的人)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。

26、这样,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?是为了住所的华丽、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?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如今(有人)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;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如今(有人)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;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如今(有人)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。

27、这种(行为)难道不可以停止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(指羞恶廉耻之心)。

28、赏析:《鱼我所欲也》选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:义重于生,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。

29、孟子说:“羞恶之心,义也。

30、”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又说:“义,路也。

31、……惟君子能由是路。

32、”(《万章下》)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,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,这就是义;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。

33、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:鱼是我想得到的,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,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,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;生命是我所珍爱的,义也是我所珍爱的,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,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。

34、孟子把生命比作鱼,把义比作熊掌,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,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“舍生取义”的主张。

35、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。

36、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。

37、其一,“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

38、”这几句论证说:生命是我珍爱的,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(指正义),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;死亡是我厌恶的,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(指不义),所以有时对祸害(死亡)不愿躲避。

39、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,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。

40、其二,“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?”这几句论证说: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,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!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,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(死亡)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!言外之意是:这样下去,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、卑鄙无耻了吗?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,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。

41、其三,“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。

42、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

43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
44、”这几句论证说:通过这样的手段(指不正当的手段)就可以保全生命,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;通过这样的办法(指不正当的办法)就可以避免祸患(死亡),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。

45、所以,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(指义),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(指不义);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,而是人人都有,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。

46、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,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。

47、通过论证,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。

48、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,更容易被人接受,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。

49、“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

50、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

51、”“箪”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,“豆”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,“呼尔”是大声呼喝着,“蹴尔”是用脚踢着。

52、这几句说:只要得到一小筐饭、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,不能得到就要饿死,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,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,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,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。

53、《礼记·檀弓》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:“齐大饥,黔敖为食于路,以待饿者而食之。

54、有饿者,蒙袂辑屦,贸贸然来。

55、黔敖左奉食,右执饮,曰:‘嗟!来食!’扬其目而视之曰:‘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!”人厌恶,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。

56、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,常人更不用说了。

57、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,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。

58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,散文气势充沛,感情强烈,生动活泼,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,表现了孟子雄辩、善辩的才华。

59、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,如:“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

60、”本来,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,即“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、妻妾之奉、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

61、”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,加强了气势,增强了感情,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、理直气壮。

62、其次,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、生动有趣,孟子喜欢使用比喻,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,以“舍鱼而取熊掌”巧妙地比喻“舍生取义”,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。

63、其次,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如把鱼与熊掌对比,把生与义对比,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,把“乡为”与“今为”对比,这样互相比较,道理说得更加清楚,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,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关键词:


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中音箱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