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一:“从天而降”的小礼品诱导用户扫二维码。
图二:以部委名义邮寄的“退费公告”。
近来,不少消费者收到来源不明的快递包裹,里面装着手机支架、塑料杯或者毛巾、纸巾等,但都不是消费者自己购买的商品。伴随着这些“小礼物”一同邮寄过来的,还有一些“退费公告”“刮刮乐”或者“回馈老客户”的感谢信,诱导消费者扫码办理退费或兑奖,已有消费者在扫码后下载APP被骗走钱财。那么,这些“从天而降”的匿名快递到底是惊喜还是惊吓?
(资料图)
小礼品诱导扫码入群
来自四川的李女士告诉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,她前不久收到一个快递包裹,里面有一个手机支架和一张刮刮乐卡片,卡片上写着“商家周年回馈,最高可获得10000元现金奖励”。刮开后出现两个中奖号码,显示获得10元红包和当季水果一份,但想要兑奖需要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。
李女士按要求扫码后,客服要求她发送刮奖图片和个人手机号。李女士询问对方如何得知自己的地址时,客服称,是她以前网上购物留下的地址,现在商家送福利。
“对方把我拉到一个群里,开始是做浏览、关注公众号等刷单任务。后来逐渐升级任务,需要垫付下单。前几天赚了300元,但做任务下单需要垫付1000元。我点错了一单,对方问是修复还是放弃,修复要1.8万元,放弃会影响子女创业。”李女士意识到不对劲,就不再搭理对方。当天下午,她接到了派出所的电话,称她被骗了。
在社交平台上,记者看到多个网友称,自己也收到了小礼品和刮刮乐卡片,连刮出的奖品都是一样的,行骗套路别无二致。
北京消费者张先生告诉记者,他收到了一个印有二维码的玻璃杯,前期按照客服引导操作,收到了洗衣液、大米等商品,前两天都是免费送。后来就逐渐有刷单任务、下载并注册APP等活动,让大家尝到甜头后,就会诱导垫付、投资等,通常以操作错误为由要求再转账才能解锁。
除了寄送具有实用性的小礼品外,还有不少打着教育部等国家机构名义的“退费公告”骗局,声称可以添加QQ专员退费。为了打消消费者的疑虑,页面上附有公司注册信息,包括法定代表人姓名、注册地址、电话等,还加盖了公章。
消费者林先生前不久收到了一份文件,抬头是“市场监管总局”、落款是“教育部”,内容则是关于健康管理师资格证学费退还的通知。通知显示,机构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,学员可以扫码添加客服QQ号办理退费。林先生确实报考过健康管理师,但从未听说过退还学费的事情。他向机构核实,得知这是骗子的套路。
返利退费精准行骗
7月16日,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扫码添加了林先生提供的客服QQ,随后被拉入QQ群中。群里的人开始围绕退费问题进行讨论:“抱着试试的心态,没想到真的收到了”“之前还因为这个钱跟家里吵架,今天钱回来了,也算是可以给他们一个交代了”……这些讨论无疑都强调了“学费退还”的“真实性”。
群公告显示,新进群的学员需要下载华夏经办APP,注册账号后输入邀请码,并添加APP内客服。记者此前并未报考和购买健康管理师相关课程,客服却表示符合退费资格,可以退费。所谓的退款并非直接转入银行卡,而是在“华夏经办”APP中以购买债券的方式返利退款,即用现金购买该公司证券进行兑换,再将购买证券现金和清退的学费分批转入APP内的“持仓账户”。记者按要求绑定银行卡号,两天后群里便没有人再说话,随后显示“本群已解散”。
记者了解到,以相关部委名义发布的“退费公告”基本上都是诱导用户下载APP,客服称退款将以“证券增值”的方式兑现。前几次都有小额返利,即所谓“清退的学费”,但最后一次“退费”以用户操作失误为由表示无法退还,并要求用户将钱款打入“规划师”指定账户,完成行骗全流程。
严格落实寄件实名制
针对当前广撒网、寄送小礼品的骗局,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消费者。收到过类似快递的消费者表示,自己的地址、名字都是此前网购时使用过的,有的地址甚至早已废弃。但是,对这些陌生快递的寄件方信息却难以寻觅,拨打寄件电话,要么是空号,要么一直无人接听。
实际上,我国从2015年11月起正式实行快递实名制寄递。《快递暂行条例》规定,除信件和已签订安全协议用户交寄的快件外,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收寄快件,应当对寄件人身份进行查验,并登记身份信息;寄件人拒绝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实的,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收寄。
目前看来,个人寄件实名制已获得很好的落实,但不少诈骗分子利用商家寄件、“协议用户”等空子,让这些诈骗快递从快递公司顺利寄出。
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表示,方便快捷的快递渠道成为了骗子的诈骗工具之一,消费者应加强警惕,对于不明来源的快递包裹要保持谨慎。同时,快递公司作为运营商,应加强内部安全管控,严格落实寄件实名制。
柏文喜也表示,对于泄露个人隐私问题,我国已经有《网络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法律法规进行规制,未经用户同意或者法律规定,不得私自收集、使用、传输、泄露个人隐私信息。相关企业要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,从源头上保护好用户个人信息,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大对泄露个人信息的企业和个人的惩处力度,从法律层面上保护用户的权益。
针对近来频发的新型诈骗,多地都发布了警示。北京警方发布防骗提示:收到陌生的手机支架或者刮刮乐,不要扫上面的二维码。警方提示,这是新型诈骗手法,一旦扫了物品上面的二维码,就会被拉入刷单诈骗群里,从而面临刷单诈骗的风险。
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反诈中心也发布紧急预警:诈骗分子通过不法渠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,冒充金融客服,并能够精准报出受害人姓名、所在单位等信息,凡是提及安全账户/指定账户的,都是诈骗。
(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)
关键词: